学术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要事概览

胡壮麟、刘树森参加“澳大利亚的亚洲观”工作坊

       2019年5月13日,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和名誉主任胡壮麟教授,以及北大澳研中心主任刘树森教授应邀参加了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办的题为“澳大利亚的亚洲观:历史渊源与现实悖论”工作坊,并分别宣读了论文。
       作为本期工作坊的第一位发言嘉宾,胡壮麟教授宣读的论文题为《美中澳三角关系中的澳大利亚》。胡壮麟教授在论文中首先回顾了20世纪的历史,由此重点分析和讨论了澳大利亚的外交策略,包括澳大利亚如何一方面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继承欧洲的传统和价值观,二战后开始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与美国结盟,而另一方面,在地区和经济领域则致力于本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存在和发展。

 

胡壮麟教授在工作坊上发言

 

       通过回顾历史,解读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澳大利亚在其中的表现和发挥的作用,胡壮麟教授认为:澳大利亚的上述外交策略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未能考虑到一些错综复杂的情况,例如澳大利亚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与观点并非绝对一致,有时也会有不同意见。与此同理,澳大利亚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也是利益与矛盾并存。胡壮麟教授强调,中澳关系并非两个国家的双边关系,需要全面探讨澳大利亚与美中的关系,以及在美中澳三角关系中,澳大利亚的动向,包括特朗普政府对澳政策的不确定性、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战、澳大利亚能否引领亚太地区、中美之间的选边,以及各种政策签订等目前国际时政中的核心问题。
       刘树森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澳大利亚政府的亚洲策略:1970s~2018”,认为探讨澳大利亚的亚洲观则需要首先认识澳大利亚的世界观。作为一个孤悬在南太平洋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地理环境、殖民历史、民族价值观,以及建构国际关系的主导观念等因素都对澳大利亚认识世界并形成其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没有疆界接壤的邻国,澳大利亚与隔海邻国的外交关系独特,可借鉴的历史传统与资源较少,加之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时期的影响,以及源于殖民冲突与敌对历史传统的焦虑,澳大利亚渴求归属感和安全感,倾向于在国际关系方面依靠与强国结盟的契约关系,而并非平等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政治与经济脱节,构成了不乏悖论的亚洲观。

 

刘树森教授在发言

 

       中澳1972年建交,显著促使澳政府逐渐开始加强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联系,从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主动融入亚洲的策略,得到大多数亚洲国家的认同,澳大利亚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达四十年的经济繁荣和战略实力。21世纪以来,美国通过不断加强澳美军事同盟关系等各种措施来牵制和影响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理念与发展趋势。虽然2104年中澳两国政府宣布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选择站队的策略,不仅影响了中澳关系的正常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澳大利亚与其他亚洲国家保持和发展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发展的友好关系。亚洲社区的成员都需要承担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包括在领土、主权、价值观、文化等方面互相尊重,维护区域的安全与稳定,以及平等互惠地发展,促进繁荣与进步。
       应邀参加本次工作坊并发言的代表来自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等十余个单位。本次工作坊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所举办的第十八期博雅德信工作坊。作为系列学术活动,博雅德信工作坊定期举办,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就区域与国别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术关注问题和文化社会问题等展开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