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庆祝中澳建交45周年论坛圆满举办

    为庆祝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建交45周年,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于10月31日在英杰交流中心举办了主题为“‘一带一路’构想与中澳共同发展的愿景”的高端论坛,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格里菲斯大学、默多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知名学者和北京大学从事澳大利亚研究的专家应邀与会,共同总结中澳两国自1972年建交至今45年来在双边关系诸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双边关系的发展对两国社会与人民所产生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分析中澳目前与未来关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化解不利因素,解决困难,探讨如何构建两国共同发展的愿景,特别是讨论如何认识“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理念对进一步发展中澳双边关系的价值与意义。

\
参加论坛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应邀参加本次论坛的澳大利亚专家与学者包括格里菲斯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马克林(Colin Mackerras, AO)教授、默多克大学卡尼施卡·加雅苏瑞亚(Kanishka Jayasuriya)教授与杰佛里·大卫·威尔逊(Jeffrey David Wilson)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保罗·匹克英(Paul Pickering)教授、阿德莱德大学的柏丽雅·恰克(Priya Chacko)博士、西澳大学的马克·金斯利·毕森(Mark Kingsley Beeson)教授与《澳大利亚人报》驻华记者罗文·卡里克(Rowan Callick)先生等。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林漠怡(Ms Maree Ringland)女士作为安思捷(Ms Jan Adams)大使的特别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的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参加本次论坛的北京大学的专家与学者包括北京大学校级资深教授、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胡壮麟教授、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北京大学必和必拓澳大利亚研究讲席教授格里格·麦卡锡(Greg McCarthy)教授、国际关系学院丁斗教授、陈长伟副教授、经济学院吴侨玲副教授、现代农学院主任盛誉副教授、考古与文博学院副院长吴小红教授、刘彦琪博士、国合部副部长周曼丽、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刘树森教授、中心秘书刘红中副教授等。
    论坛的开幕式由刘树森教授主持,他首先代表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向莅临参加论坛的诸位专家、学者以及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的官员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感谢,然后扼要回顾了中澳两国自197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政府与两国人民在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为发展双边关系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两国在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两国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值此中澳建交45周年之际,举办本次论坛一方面是旨在总结与分析以往45年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不同社会领域为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与成就,以及所产生的超越双边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探讨与分析中澳双边关系目前与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希望通过专家与学者群策群力,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把脉,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视阈下探讨中澳两国发展的愿景,以及如何将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利益与福祉作为双边关系的基础。刘树森教授还对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以及在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FASIC)长期以来对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支持与帮助予以感谢。
    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林漠怡女士代表安思捷大使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她祝贺本次论坛的举行,感谢澳中两国学者长期以来为发展两国双边关系所做出的努力与成就,包括在教育与文化艺术领域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例如澳大利亚作家周等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人文交流活动;目前澳中两国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有不同认识与观点,但如同以往45年历史所证明的那样,相信一定能够通过共同努力促进双边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

\
林漠怡参赞致辞

    北京大学校级资深教授、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胡壮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澳建交45周末以来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近年来所显示的突破性发展,包括习近平主席2014年对澳大利亚进行正式访问与2016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中澳双边关系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推进作用。他还深情地回顾了他在过去45年以来目睹与经历的中澳关系的发展和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包括1975年至1978年期间接待前来北京大学访问的澳大利亚大学与中学教师,以及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他作为中国政府派往澳大利亚留学的首批九位留学生之一,在悉尼大学留学两年。1981年,胡壮麟教授学成毕业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成为国内最早开展和推广澳大利亚研究的中国学者之一,并早在1990年就指导一位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澳大利亚留学生爱德华·麦克唐纳(Edward MacDonald)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1996年胡壮麟教授创建了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成为国内高校与研究机构最早成立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之一,为北京大学的澳大利亚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胡壮麟教授发言

    国合部副部长周曼丽代表夏红卫部长致辞,认为在十九大之后举办本次论坛庆祝中澳建交45周年并展望未来,是及时而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北京大学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与澳大利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包括2013年与澳大利亚外交部及其所属的澳中理事会与在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合作,设立了北京大学必和必拓澳大利亚研究讲席教授项目,在过去的五年里已经先后有大卫·沃克(David Walker)与格里格·麦卡锡两位讲席教授在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担任全职教授,促进北京大学与国内相关高校开展与推进澳大利亚研究工作。北京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多所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共同培养博士后的项目,长期与悉尼大学和格里菲斯大学等大学进行学生互访项目。北京大学的澳大利亚研究是学校各个院系合作进行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服务于学校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澳在教育、学术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合作也是两国双边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两国发展其它方面关系的重要基础之一。

\
周曼丽副部长发言

    论坛的主旨发言与讨论由格里格·麦卡锡教授和刘树森教授分别主持。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分享了他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留学与执教的经历与心得,然后从中国经济转型的角度探讨了中澳双边经贸关系未来发展的趋势与特征,他认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基于投资与出口,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而最近五年以来的经济转型使得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消费市场以及消费者与日俱增的购买力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生产力,与此同时,对于民生与生态环境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而不再仅仅是GDP的增长;因此,中澳经贸关系也需要在中国新的发展模式中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内容。黄益平教授还特别提及,前不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莱恩·施密特访问北京大学时建议澳国立与北京大学合作,率先对“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促进中澳关系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深度探讨,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实施方案;他认为施密特校长的建议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值得中澳专家与学者关注和开展相关研究。

\
黄益平教授发言

    早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之前,20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林教授就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大学任教,讲授英语语言文学,迄今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硕果累累,2014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马克林教授见证了中澳双边关系45年的发展历程,他强调成熟稳定的中澳关系对两国都至关重要。马克林教授还从地缘政治与双边贸易等角度分析了在冷战结束以后以及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与中国双边关系的特征,认为中国强大的发展趋势以及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会使得澳大利亚更加难于在中美之间进行选择,因为不同势力的意向难以在短时间之内取得平衡。因此,他认为上述因素短期之内会对中澳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越来越多澳大利亚人会认识到选择中国的重要性。

\
马克林教授发言

    丁斗、卡尼施卡·加雅苏瑞亚、吴侨玲、格里格·麦卡锡、盛誉、杰佛里·大卫·威尔逊、陈长伟与柏丽雅·恰克等八位专家先后发表了主旨发言,分别从国际政治、历史学、外交、文化教育、人文交流、经济贸易、农业政策以及中美关系、中印关系对中澳关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分析45年来中澳在不同时代与不同领域的特征,展望中澳关系目前乃至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在经贸关系方面,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包括互联网经济与科技创新的爆发式发展,中澳传统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可能会出现调整,但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等方面会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与广泛合作的潜力。就澳大利亚的外交历史而言,20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澳大利亚与英国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与美国的关系逐渐密切,成为同盟国,则是五十年代以后开始发生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其中有冷战、意识形态、政治、军事与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合力运作。因此,也应当以开放而变化的态度认识和探讨中澳关系,对于澳大利亚一些妨碍中澳关系的事件与观点应当冷静客观地认识,没有必要夸大其负面影响的范围与强度,各方面都需要以两国的根本利益与大局为重。

\
格里格·麦卡锡教授发言

    论坛下午的交流活动在北京大学塞克勒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在展示中国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语境中进行人文交流。考古与文博学院副院长吴小红教授与刘彦琪博士首先详细地讲解了博物馆的历史与展品,包括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多纳德·斯通(Donald Stone)教授捐赠的英国19世纪经典版画作品,以及博物馆筹备拟于2018年举行的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展览的情况。斯通教授热情地向澳大利亚来宾介绍了北京大学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设了越来越多的人文通识课程,他对此非常赞同,并说明这也是他多次向塞克勒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捐赠欧洲艺术经典作品的初衷。此后,论坛举行圆桌会议,由格里格主持,就中澳关系的历史与未来畅所欲言,西澳大学的马克·金斯利·毕森教授与《澳大利亚人报》驻华记者罗文·卡里克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