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术成果

赵玉珍的博士论文《20世纪澳大利亚小说中译研究》通过答辩

    5月31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博士研究生赵玉珍撰写的博士论文《20世纪澳大利亚小说中译研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专家对这一研究课题的价值及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和好评。赵玉珍2013年考入英语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在导师刘树森教授的指导下考察和探讨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历史及其翻译特征。在全面掌握翻译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赵玉珍选择对澳大利亚小说的中文翻译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性的研究,并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20世纪澳大利亚小说中译研究》是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第一篇以澳大利亚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此前,政府管理学院和历史系等院系已经完成了多篇澳大利亚研究的博士论文。
    《20世纪澳大利亚小说中译研究》采用历时性、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方法,对20世纪之内澳大利亚小说翻译为中文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性的考察与研究,包括全面考证与梳理了20世纪不同时期澳大利亚小说中译的文献及翻译成就,分析和阐释具有典型性的译作在语言学、叙事学等方面的翻译特征,以及文本的社会文化与政治价值与意义,并对各个历史时期澳大利亚小说中译现象背后的历史文化成因进行了较为深邃而令人信服的探讨。
    就论文的课题研究内容而言,赵玉珍对大量翻译译作的原始文献及其相关英文资料进行了具有深度而系统性的研读与辨析,发现清末民初的早期翻译文学出版物将翻译为中文的澳大利亚小说的多位作者的国籍“误读”为美国或者英国;这种国籍的标注错误导致此前的研究者被“误导”,所以未能完整地发现清末民初一批翻译为中文的澳大利亚小说。赵玉珍的上述研究发现使得她寻找到了澳大利亚小说中译的源头,并以此为开端全面探讨澳大利亚小说中译的历史。另外,通过阅读清末出版的英文刊物,赵玉珍还发现早在1898年澳大利亚的英语小说就开始译介到中国,甚至早于澳大利亚1901年成立澳大利亚联邦,成为独立的国家。
    在上述基础上,《20世纪澳大利亚小说中译研究》考证了清末民初被译为中文的澳大利亚文学译作,探讨了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小说中文译作的特征,以及当时译界所普遍采用的所谓“译述”的翻译策略。论文通过详细的文本比对和分析,讨论了这一时期翻译中普遍存在的改写现象及其产生的缘由与影响。其次,论文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时期的澳大利亚小说中译成就,讨论了政治意识形态和译作副文本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译作个案分析,阐释了译者基于政治立场而改写原作中的关键表述,以服务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需求。此外,论文分别探讨了20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小说中译,并以原住民小说和华裔小说的翻译为例,探讨了多元文化小说的翻译。最后,论文还首次对20世纪台湾地区澳大利亚小说的中文翻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弥补了国内外学术界以往研究中的欠缺与不足。
    总之,这篇论文弥补了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有助于推进澳大利亚小说中译研究的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的历史及其规律与意义,不断加深中澳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理解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