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锑平博士应邀举办澳大利亚文学译介学术讲座
时间:2020-12-02 12:00:00 来源:澳研中心
11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邀请西安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苏锑平博士举办专场学术讲座,题为“翻译中知识性问题的处理:以《澳大利亚人在上海》为例”。讲座由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大洋洲研究中心秘书长刘红中副教授主持,资深翻译家李尧教授点评,英语系2020级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及北大师生参加了讲座。
李尧教授多年来支持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工作与外国语学院英语MTI教学工作,开设核心专业课程“高级英汉笔译”,聚焦澳大利亚文学的中文翻译。这门课以澳大利亚文学作品选段的翻译实践和分析研讨为主线,旨在提升翻译专业研究生的翻译技能、文学作品鉴赏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培养相关翻译人才。
苏锑平博士在讲座中
苏锑平博士是2020年“胡壮麟杰出翻译奖”获得者,主要从事英语文学与澳大利亚研究,曾以博士后身份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传记中心工作,研究澳大利亚文学和中澳交流史。在讲座中,他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和澳大利亚自20世纪以来的一些交往历史,指出澳大利亚研究和文学译介是一项很有意义、但尚未充分开垦的新兴学术领域,鼓励同学们勇于探索前沿,并积极参与各类翻译竞赛和项目以提升自己。然后,苏老师以新近出版的译著《澳大利亚人在上海》和其他一些翻译作品为例,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和思考,对一些翻译理论进行深刻的实证性解析。-他指出书籍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但也难免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错误,包括笔误、年代错误、数据错误、事实错误、引用错误、意识形态问题等等。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妥善地处理原文中的错误,是对译者综合技能、知识储备和翻译伦理的一大考验。苏老师总结了中外翻译理论家关于原文错误的正反两方面观点,提出“修正+注释”的处理建议。有时,译者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考证研究、咨询客户或专业人士,以免造成不良的文化影响或经济损失。苏老师还系统地概述了从“信达雅”到“多元互补论”的翻译理论演进,提出了自己对“忠诚”翻译标准的理解,即同时忠诚于原作者、委托人、译入语读者和译者本人。
苏老师的讲座引起了在场所有同学的热烈反响和积极互动。同学们就翻译实践、翻译伦理困境等问题,同苏锑平老师、李尧老师、刘红中老师进行了探讨。同时,苏老师的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更多思考。
苏锑平博士与同学们合影
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翻译是文化和文明交流的使者,能够促进高价值信息的畅通传播。虽然人工智能迅速崛起,但在可见的将来仍无力涉足充满人类创造力的人文和前沿科学领域,经验丰富的译者仍大有用武之地。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文本和情境,当隐身则隐身,当显身则显身,一切应以“忠诚”传达信息的初心为重,适时发挥好主体性作用,以勤于探究的科学精神阻断谬误通过翻译过程的传播。译者有时还可以将原作者想说却没有表达清楚的意义说得更透彻,甚至让译文超越原文,向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水平而努力。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让大家受益匪浅,并立志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以丰富的学时和过硬的技能,重塑新时代的学者型翻译职业形象。
供稿:英语系2020级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刘伟